内容目录
一、超声波清洗机为何需要脱气?
超声波清洗机依赖“空化效应”产生的高频振动(20kHz-40kHz)清洁物体表面。然而,清洗液中的溶解气体(如氧气、氮气)会形成微小气泡,干扰空化作用的强度与均匀性,导致以下问题:
- 清洁效果下降:气泡阻碍超声波能量传递,难以剥离顽固污渍。
- 设备损耗加剧:气泡破裂时产生的冲击波可能损伤清洗槽或换能器。
- 实验结果偏差(实验室场景):残留气泡影响精密仪器表面处理的一致性。
脱气的核心目标: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去除液体中的溶解气体,确保超声波能量高效传递。
二、脱气操作前的准备工作
- 确认设备是否支持脱气功能
- 工业级超声波清洗机通常配备“Degas(脱气)”模式。
- 家用机型若无脱气功能,可通过手动操作实现(详见第三节)。
- 选择适合脱气的清洗液
- 推荐溶液:去离子水、专用水性清洗剂(如碱性脱脂剂)。
- 避免使用:易挥发有机溶剂(如酒精、丙酮),脱气时可能加速挥发污染环境。
- 检查设备状态
- 清洗槽内无残留污垢,防止脱气时杂质堵塞换能器。
- 水温控制在30℃-50℃(升温可加速气体释放)。
三、分步骤脱气操作指南
方法1:自动脱气(适用于带Degas功能的机型)
- 将清洗液注入槽内至建议水位(通常标注“Max”线)。
- 启动“Degas”模式,设备会自动执行以下流程:
- 高频预振动(1-2分钟):初步打散大体积气泡。
- 间歇式抽真空(3-5分钟):通过负压促使气体逸出。
- 稳态维持:保持低频振动防止气体重新溶解。
- 观察显示屏提示,脱气完成后即可进入正常清洗程序。
方法2:手动脱气(家用或简易机型适用)
- 升温辅助法:
- 加热清洗液至50℃(不超过设备允许温度)。
- 静置10分钟,气泡会因热膨胀自然上浮破裂。
- 机械搅拌法:
- 用玻璃棒缓慢搅拌液体2-3分钟,避免剧烈动作引入新气泡。
- 搅拌后静置5分钟,待液面气泡消失再启动超声波。
- 分段启动法:
- 先以低频(25kHz)运行3分钟,促使大气泡破裂。
- 切换至正常频率(40kHz)继续清洗。
四、脱气参数设置与优化建议
- 时间控制
- 自动脱气:一般需5-8分钟,溶液浑浊时可延长至10分钟。
- 手动脱气:全程约15-20分钟(含升温与静置)。
- 温度设定
- 最佳范围:40℃-60℃,温度每升高10℃,气体溶解度下降约20%。
- 注意:含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液超过60℃可能失效。
- 溶液比例调整
- 若脱气后仍持续产生泡沫,需减少清洁剂添加量(建议从1:20调整为1:30)。
五、脱气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- 脱气后液面仍有气泡
- 原因:清洗液含过多表面活性剂或杂质。
- 处理:更换新鲜溶液,或添加消泡剂(如有机硅类,用量≤0.1%)。
- 脱气时设备噪音异常
- 检查项:
- 水位是否过低(需覆盖换能器)。
- 清洗篮是否与槽底碰撞。
- 检查项:
- 脱气模式运行时间过长
- 工业设备可升级为“真空脱气”模块,效率提升50%以上。
六、不同场景下的脱气应用实例
- 实验室清洗光学镜片
- 脱气必要性:气泡残留会导致镜片表面水渍。
- 操作要点:
- 使用去离子水+异丙醇混合液(比例3:1)。
- 脱气后需在10分钟内完成清洗。
- 工业零件除油清洗
- 脱气优化:在碱性脱脂剂中加入0.05%消泡剂,减少脱气时间。
- 珠宝店清洁贵金属饰品
- 家用方案:手动升温至40℃,静置后配合软毛刷轻刷。
七、脱气功能的日常维护
- 定期清洗换能器:每月用白醋浸泡10分钟去除水垢。
- 检查密封性:真空脱气设备需每年更换一次密封圈。
- 记录脱气效果:通过对比清洗前后工件表面的水滴角变化,评估脱气质量。
八、总结
掌握超声波清洗机如何脱气是提升清洁效率的关键步骤。用户需根据设备类型与清洗需求选择自动或手动脱气方案,并严格控制温度、时间等参数。定期维护设备与更新清洗液,可长期保持最佳脱气效果。若清洗特殊材质(如多孔陶瓷、精密电子元件),建议咨询厂家获取定制化脱气流程。
